文化动态
  衡南概况(5)
  地方特产(2)
  九龙茶叶(2)
  宝盖白果(0)
  栗江豆油(0)
  泉溪鲜鱼(0)
  花桥藤茶(0)
  古城西瓜(0)
  谭子山麻鸭(0)
  茶市湘黄鸡(0)
  宝盖烧饼(0)
  风景名胜(1746)
  天光山(16)
  火焰山(371)
  雷祖峰(6)
  岐山(498)
  网山(74)
  清泉山(37)
  清泉(498)
  江口鸟洲(50)
  王氏宗祠(196)
  十牛峰(0)
  历史名人(1480)
  洛夫(500)
  马灯(374)
  海岩(385)
  八指头陀(221)
  地方志(0)
  地方志(0)
  年鉴(0)
  非遗文化(1084)
  非遗名录(0)
  非遗记事(0)
  非遗传承(0)
  衡南花鼓戏(415)
  衡南七巧龙(17)
  衡南渔鼓(319)
  衡南莲花落(330)
  打钱鞭(3)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太原莲花落的传承与保护为例
作者:李华英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描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太原莲花落的传承与保护为例
太原莲花乐调查与研究
作者:曹彬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太原莲花乐 艺术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现代传播 
描述:太原莲花乐也称作“莲花落”、“莲花闹”。主要产生于山西文水、交城、平遥一带,流传于太原。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品种,历史渊远流长,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它的历史可以追到唐五代时期的“散花乐”。最初是佛教劝善和募捐时进行的一种讲唱活动,因其在佛主的莲花宝座前传唱而被命名为莲花落。后来这种以传唱佛教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形式流传到民间,被民间艺人吸取来讲唱民间通俗故事,最晚在北宋年间已有民间艺人在演唱。到清朝中叶后期,这种曲艺形式在北方一些城市的演唱活动已经非常兴盛。太原莲花乐独树一帜:语言土俗浓郁,具有乡土气
公园民俗与城市休闲生活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调查为例
作者:晋一妍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公园民俗 迎泽公园 社会组织 休闲生活 
描述:太原市迎泽公园于1954年开始筹建,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公园内分北部、中部、南部和南湖四大自然区域;五个功能区域包括管理区、生产区、文化休闲区、植物展示区和娱乐区。“锦绣太原”牌楼以北京雍和宫的东西牌楼为蓝本,是反映太原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将“公园”和“民俗”两者相结合,从民俗学的视野,以一种广义的民俗生活形式,审视和思考现代城市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特性与本质。本文以山西省最大的综合性娱乐休闲公园——太原市迎泽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公园里各类的老年晨练休闲组织,特别是一些具有生活特点的民俗传承
从数来宝到快板书研究
作者:施佑融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国立中央大学 关键词:数来宝 曲艺 快板书 竹板快书 快板 说唱艺术 
描述:「快板說唱藝術」作為說唱藝術領域極為特殊的一類曲種,源自唐宋時期「蓮花落」的乞食技藝,即已生成其藝術雛型,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以數板快唱的基礎型式,歷經宋、元、明等朝代,同時作為流動乞丐的謀生手段與民間說唱藝人的講唱技藝,後在清代發展成為北京城中丐幫組織最主要的一項乞討技藝,時人稱之為「數來寶」,並在清朝末年已作為北京丐幫中最龐大的一門藝丐支派,專以臨時編演的朝街套詞挨戶索說、沿門討要。至民國建立以後,「數來寶」一派的部分藝丐便邁進當時頗為盛行的平民娛樂市場,改以撂地賣藝為生,並逐漸轉型為民間說唱藝人,歷經
“绍兴莲花落”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张泽平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描述:“绍兴莲花落”校本课程开发
沧州落子的传习与变迁研究:以车官屯为例
作者:尹云龙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关键词:乡民艺术 生活记忆 沧州落子 文化遗产 
描述:沧州落子,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身,在传统年节期间排练、演出,由地方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歌舞性表演活动。作为一种年节表演的乡民艺术,它由民众集体创作和传承,是特定地域的人们保存和再现的传统。关于沧州落子,曾有研究者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其渊源、历史演变进行过梳理,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但存在着一定不足,并且缺乏对生存现实的关注。本文将沧州落子放置在整个地理历史背景、村落民俗生活的范围内来考察,在对其历史演变和运行机制进行详细梳理的同时,指明它作为年节仪式成为村落、乃至地方社会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并以文
电视二人转叙事的实证研究
作者:孟昱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实证研究 电视二人转 叙事 二人转 
描述:二人转是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的结合体,来源于民间,表演风格和内容贴近中国北方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随着经济发展,原有的舞台表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需求,因此另外的传播手段应运而生——也就是本文中重要研究的电视二人转。电视与二人转结合已经不是新话题,本文重要研究电视二人转新的叙事手段,在尊重原有的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舞台向电视转换过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新的形式一定有新的叙事手段,本文在尊重原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电视二人转的
成兆才及其评剧创作研究
作者:孙红瑀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评剧 特色 创作 成兆才 剧本 
描述:评剧起源于冀东滦南,它脱胎于清代末年当地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莲花落。评剧从开始形成到今天,风靡大江南北,尤其是在京津冀一带,表演评剧的场所随处可见,可以说在广大民众之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普及。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评剧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必然和众多评剧表演艺术家和评剧工作者的努力和贡献是分不开的。但是,评剧能够诞生,被称为“评剧鼻祖”的成兆才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着眼于评剧剧本创作,同时从其他方面入手改革,在与众多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诞生了评剧。成兆才一生所作评
绍兴莲花落研究
作者:周丹  学位年度:2011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关键词:曲艺 绍兴莲花落 艺术特征 传承与保护 音乐 
描述:诞生于百年前的绍兴莲花落,在越地人文环境中孕育、发展、成熟、衰落、再度发展,描画出自己生命的历史轨迹。由于坚守着曲种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一百年来,它始终流行在属于它的有限空间,成为一种小众曲种、草根艺术,但它又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地方曲种,是浙江省的四大曲种之一,莲花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于是让我们对其刮目相看,重新审视这个艺术个体。笔者除了关注其音乐本体之外,把视野拓展到历史、文化领域中去。通过多次田野工作,梳理绍兴莲花落百年传承的历史,探究越地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给予绍兴莲
二人转人物的音乐形象
作者:吕艳超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关键词:音乐形象 二人转 
描述:二人转,曲艺的一种,属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有二百多年历史。二人转它是东北分布最广,影响最大,观众最多特色最鲜明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二人转人物的音乐形象不仅能够展现出东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还能让欣赏者感知他们的性格、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在过去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文盲遍地的时代,二人转几乎是东北农民唯一的娱乐方式和文化生活,也是文化传承,价值传承的重要手段,相当于对农民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