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衡南概况(5)
  地方特产(2)
  九龙茶叶(2)
  宝盖白果(0)
  栗江豆油(0)
  泉溪鲜鱼(0)
  花桥藤茶(0)
  古城西瓜(0)
  谭子山麻鸭(0)
  茶市湘黄鸡(0)
  宝盖烧饼(0)
  风景名胜(1746)
  天光山(16)
  火焰山(371)
  雷祖峰(6)
  岐山(498)
  网山(74)
  清泉山(37)
  清泉(498)
  江口鸟洲(50)
  王氏宗祠(196)
  十牛峰(0)
  历史名人(1480)
  洛夫(500)
  马灯(374)
  海岩(385)
  八指头陀(221)
  地方志(0)
  地方志(0)
  年鉴(0)
  非遗文化(1084)
  非遗名录(0)
  非遗记事(0)
  非遗传承(0)
  衡南花鼓戏(415)
  衡南七巧龙(17)
  衡南渔鼓(319)
  衡南莲花落(330)
  打钱鞭(3)
还牛 花鼓戏
作者:钟宜淳 徐叔华剧  年份:1978-04-01 来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 
描述:还牛 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音乐演变历程及其特色
作者:钟冬梅  年份:2015-01-01 来源:艺海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明末清初 花鼓戏 湘南地区 民间歌舞 舞台语言 演变 民间小戏 音乐 
描述:衡阳衡州花鼓戏成形于明末清初,是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言稍加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衡州花鼓戏的音乐以活泼、明快、高亢和粗犷著称,它热情奔放,山歌风味异常浓厚。自古以来湘南地区的民间小调和歌舞都很活跃。衡州花鼓戏的雏形源于一种叫"车马灯"的民间歌舞,由一丑一旦表演,形成一丑一旦的"二小戏",用呐子伴奏。后来又产生了小生角色,发展为以"三小"见长的衡州花鼓戏。早期的"两小戏"以"呐子牌子"为主,歌唱时唱腔、伴奏、锣鼓同时进行,气氛活泼
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以华容花鼓戏为例
作者:郭银华  年份:2017-01-01 来源:戏剧之家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美学特征 传承 华容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是湖南省汉族戏曲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本文以华容花鼓戏为例,通过对华容花鼓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美学特征的阐述以及濒危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花鼓戏艺术的思考与关注。
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郭银华  年份:2017-01-01 来源:戏剧之家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美学特征 传承 华容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是湖南省汉族戏曲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本文以华容花鼓戏为例,通过对华容花鼓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美学特征的阐述以及濒危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花鼓戏艺术的思考与关注。
基于田野调查的云和包山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郭敏  年份:2017-01-01 来源:丽水学院学报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传承 包山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描述:包山花鼓戏源自安徽凤阳花鼓,并结合云和当地的民歌、小调等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及传承人断代等因素的影响,正濒临消亡的尴尬局面,亟待保护和拯救。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在传承中创新,让包山花鼓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
清末民初温州地方戏曲演出研究:以《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作者:郝慧娜  年份:2010-01-01 来源:温州大学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杜隐园日记》 演剧场所 温州演剧 演剧伶人 演剧戏班 
描述:鉴于张棡的《杜隐园日记》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料价值,本文主要以日记为中心,并在充分利用其他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初时期温州地方演剧背景、演出剧种、剧目、场所、戏班和伶人等方面状况进行较为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了这一时期温州地方演剧的整体情况,并对其中的一些具体演出进行了部分的历史还原,以期能为温州地方戏曲研究乃至整个浙江地方戏曲研究的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和帮助。温州演剧与当地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戏曲演出已经渗透到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末民初,随着京剧和文明剧的传入,温州地方戏曲演出发生重大变化,呈现
从《刘海砍樵》看湖湘文化创作队伍结构的不平衡性
作者:郜丹丹  年份:2012-01-01 来源:湖南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湖湘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分论坛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话语平衡 大众失语 精英创作 
描述:《刘海砍樵》经历了花鼓戏《刘海砍樵》、动漫版《刘海砍樵》、旅游演绎版《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以及最近由罗浩指导的电视连续剧《刘海砍樵》等不同版本。正是由于文本解读性高,备受文化精英青睐,使民间传说《刘海砍樵》在不同时代经久不衰。同样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多种文本的《刘海砍樵》一定程度扩大了湖湘文化传播范围与受众人群,但大众却一直扮演者文化失语者的角色,该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需依靠大众的力量使其渊源流传,大众参与度成为一个文化是否长久的重要条件。但在我国文化创作的语境下,
建东花鼓戏选编
作者:郑邦清 郑承志  年份:2006-12-01 来源: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文集 戏剧 中国 
描述:建东花鼓戏选编
笑泪丛生的现实浮世绘——评花鼓戏《我叫马翠花》
作者:郑荣健  年份:2017-01-01 来源:艺海 期刊类型 :期刊 关键词:现实 人物 评论 湖南花鼓戏 
描述:关于新编现代花鼓戏《我叫马翠花》的现实关涉、人物形象、主题呈现的评论。
论荆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邹梦云  年份:2012-01-01 来源:中山大学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花鼓戏 对策 现状 发展 
描述:荆州花鼓戏又称天沔花鼓戏,自清朝中叶形成后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湖北省影响最大的花鼓剧种之一。荆州花鼓戏唱腔曲调丰富,地方特色鲜明,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于民间,深受群众的喜爱。2006年,荆州花鼓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尽管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也有过不俗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荆州花鼓戏的存在现状不容乐观,与其他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一同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本文以荆州花鼓戏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并论述其剧种渊源及剧团(班社)的发展历程,探究其所蕴含的艺术风格及